從這個角度看,信噪比正比于口徑的平方(忽略遮擋)。這看似與前述矛盾,但實際上是一個事情的兩面?!皢挝幻娣e的影像亮度反比與焦比平方”,考慮上單位面積,這二者就能統(tǒng)一了。假設有一張小型折射鏡拍攝的圖片我們覺得不錯,望遠鏡是80mmF6,曝光6小時。我們使用200mmF5的牛頓反射鏡,從口徑的角度看,要達到一樣的效果是6×(80/200)2=1小時。如果按照焦比曝光4.2小時,我們能獲得一樣的信噪比,這個沒錯;但是如果我們按照口徑差異,只拍了一個小時,結果就真的很差嗎?就做一個最大值運算(PI付費版中使用MorphologicalTransformation。福建生產(chǎn)LRGB銷售
別忘了他的鏡子焦距是480mm,我們的是1000mm,天體在CCD/CMOS上大了約一倍,光能相應地被分散到原來約4倍的面積上。如果我們把圖像縮小,縮到和參考圖像一樣的解析力,讓光能集中度和參考圖像一樣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二者信噪比是一樣的。大家融會貫通一下,就能知道同口徑下縮短焦比、增大像元大小、bin三者的本質是一樣的,都是在光的總能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光能的集中度,都是用解析力換信噪比。以上的討論希望大家認真理解消化,不要被我繞進去了。實際拍攝中當然還是從焦比的角度考慮得多點,因為縮圖畢竟損失了解析力。寧夏拍攝LRGB代理LRGB合成的實際操作也相當簡單,在RGBWorkingSpace中設置好RGBinance Coefficients為1:1:1,合成就行了。
低于閾值的全部變?yōu)榱?,徹底地把星點與其他高頻結構分離出來。這里我們使用曲線來執(zhí)行二值化,如[圖4-4-6.4]所示,做一條垂直于橫軸的曲線就可以了,它與橫軸的交點即為二值化的閾值。這個閾值需要經(jīng)過試驗得到,閾值太高會導致星點蒙版包含的星點太少,很多星點沒被提取出來;閾值太低則會導致非星點結構進入星點蒙版中,造成“誤傷”。經(jīng)過二值化以后的圖像可能會令人不適,尤其是對密集恐懼癥患者而言。此時星點蒙版已經(jīng)基本成型,但是蒙版中的星點可能會比實際更小。
則可以適當降低RGB的占比,LRGB的比例大致在2:1:1:1至4:1:1:1之間浮動。但這些都是主觀的看法,比如有些人對于色彩沒有太高要求,則可以多拍一些L。不過有一種特殊情況:由于L濾鏡透過帶很寬,RGB中不過曝的星點在L中可能過曝,導致畫面中亮星密集時出現(xiàn)“合成L導致星點肥碩”的現(xiàn)象。這時候可以干脆不拍L,或者縮短L的單張曝光時間防止過曝。馬頭星云周邊的云氣顏色極為豐富,如果RGB曝光時間不足則無法表現(xiàn)出其豐富的顏色變化。比如左邊的藍色反射星云NGC2023上有一小抹紅色星點占據(jù)的頻率是相對恒定而**的,因此我們可以用ATWT把星點提取出來,這用PI付費版和PILE都能操作。
結構強化與降噪可以互換順序,也可以穿插著進行,尤其是色彩調(diào)整與降噪,可能貫穿整個非線性流程——忽然覺得噪聲有點重,干擾處理了,就降一下噪,或者是忽然覺得顏色有點問題,就稍微調(diào)一下顏色……當然,我之前說的爭取一次性把事情搞定,不要想著事后補救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則。在這里我給出了兩個流程圖,分別是彩色相機與單色相機的。其中非線性階段的流程只是我的個人習慣,雖然我推薦按照這個流程做,但是采用其他流程也是沒問題的。尤其是很多人喜歡在***出圖前做LRGB合成,過曝的星點會很大,但一般我們也不會去壓制過曝的星點。云南濾鏡LRGB價格
PILE中使用Minimum/Maximum Filters)。濾鏡大小視情況而定,如果把蒙版中的星點放太大。福建生產(chǎn)LRGB銷售
供信噪比”、“少拍RGB多拍L,L能大幅度提升畫質”的說法。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,多拍點L確實可以大幅度節(jié)約時間,用較短的曝光時間獲得較高的信噪比,但這并不意味著RGB可以偷懶。很多天體具有極其豐富的色彩,而人眼對于色彩噪聲非常敏感,要拍出天體色彩的微妙變化,必須在RGB的曝光時間上下足功夫。反正有一點是不變的——曝光時間越長,信噪比越高,圖像質量越高,這對于色彩和明度都是成立的。如果是拍攝色彩變化豐富的暗星云、反射星云之類,我建議提高RGB的拍攝占比;而如果是拍攝小視面積的星系、色彩單一的發(fā)射星云,福建生產(chǎn)LRGB銷售